如何上台讲话不紧张,我们为什么会自卑?

有三个小孩,都是第一次被妈妈带到动物园。当他们站在狮子笼跟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在他妈妈的裙子后面,说:“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站着不动,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却说:“我一点也不害怕。”第三个孩子凶狠地瞪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唾沫吗?”

这是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的一个故事。如果狮子象征着高贵、勇猛和强大的东西,那么它在你内心唤起的卑微、懦弱、渺小的情感就是自卑感。

自卑是如何形成的?

在一个读书会上,我认识一个美女。她不仅容颜美丽,穿着装扮也别具一格,颈上腕上常佩戴着一些漂亮饰品。落座前,她总是先将长裙衣饰依次整理一番,才抬起美目观人。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她,那就是“冷艳”。

就是这个冷艳美女,在一次分享中,说了一句话,把我惊着了。她说:“我挺怕代老师的,她看起来不容易接近。”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什么?!”要知道她说的这句话,恰恰是我对她的感觉。她像读书会上的尊贵女王,而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灰姑娘。

事实上,我俩几乎没有任何私下交往,那我们是如何得出对方“不好接近”的结论的呢?只有深入内在,并对自己足够坦诚,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小秘密”。这里面有两种主要的心理机制:比较和攻击。面对一个美女,我拿自己和她比,觉得自己不仅容貌不如她,穿着打扮不如她,可能工作家境地位等等也不如她。其次是攻击。比较就是一种竞争,竞争就是在智力和体力上对他人实施攻击。

“自卑者的攻击多半是在其内心里完成的”,曾奇峰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个隐秘的过程:在面对一个假想的竞争对手时,人们的攻击性自动发射。如果对手显得比自己强大,攻击性就很快朝向自己,便出现自卑者都有的内心世界:自责、压抑、焦虑或者恐惧。这个复杂而迅速的过程,自卑者和旁人通常都察觉不到。

他认为,形成自卑的过程大约有两种。一是在小时候跟成人的比较过程中,每个儿童都有不如成人的深刻体验;再加上某些不太利于成长的环境,自卑的状态就可能凝固在心里。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较了解,对别人的事情比较不了解,在自己的视野下,神秘的那边被不自觉地赋予一些同样神秘的力量或者光环。

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情境:我与冷艳美女在初次见面的瞬间,表面上我们都不动声色,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内在世界,却电光石火般完成了攻击与自我攻击的过程。我们在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就得出结论:这个人不好接触。

自卑者有什么表现?

上面的三个孩子,在面对狮子时,都感觉到了同一种情绪:害怕,但他们的表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与这三个孩子一样,人们在面对自卑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有些表现甚至完全相反。

在自卑感的一极,是那些情感脆弱、神情拘紧、低声下气的人。在另一极,是那些争强好胜、狂妄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们把后者称为自恋。极度自卑和自恋的人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处于两者之间,有时有点小自卑,偶尔有点小自恋。

自卑者与自恋者的外在表现是如此不同,人们很难看到他们内在共同的东西:自卑。自恋者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表现,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容易让人认为他们是强大与自信的。但如果观察自恋者的行为,就会看到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卑。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他的感受不难猜测:“别人想要轻视我,我必须向他们显示出我是个重要人物。”而如果一个人说话时辅以强烈的手势,也可以推测他的心理:“如果不强调一下,我的话就毫无分量。”阿德勒说:“我们不妨猜测,在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我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许又新教授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卑的另一个视角,他认为,“在我国,自卑往往是耻感的别名”。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自卑感特别容易制造出一类人,他将他们称之为“面子人”。对这类人来说,没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了,面子是他们最高的追求。他们为什么如此看重面子呢?最核心的是让自己免于耻感。遗憾的是,他们在追求面子的行为过程中并没有满足感,只有当别人赞赏时才能感到满足。他们要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对人们的批评议论和态度十分敏感,因而他们经常有害怕丢脸的焦虑和紧张。“面子人”没有脊梁,自己站立不起来,要靠别人赏脸来支撑。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自卑?阿德勒提供了一种方法,即“我们很难假定一个带有强烈自卑感的个体,会是个看起来柔顺、平静、自制并且和善的人。”

如何超越“自卑情结”?

既然自卑来自于比较,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比别人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勇气,直面自己的不如人之处,并用一种现实、建设性的方式来改善这一部分,我们就能超越自卑,获得真正的自信。因此,自卑并非总是坏事。阿德勒就把自卑感看成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他认为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很多人走向了另一条路,要么逃避自卑,认定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要么干脆就假装自卑不存在,甚至欺骗并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一种优越感。戴上这样一种心理假面,一个人只能获得一种短暂的优越感,却让自己长久地陷入自卑的泥淖。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说这个人有了“自卑情结”。

阿德勒将“自卑情结”定义为: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陷于“自卑情结”的人,更在乎“不要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要超越自卑,首先要辨识出自己的“自卑情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虽然人人都会自卑,但大部分人都不承认自己自卑。许又新在《神经症》一书中说,“压抑使耻感与观念分开,使他们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耻感,而只是模糊地感到紧张不安。”因此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认为,“我不自卑,我只是有一点紧张。”

以我自己为例,我有一个长久以来的毛病,就是在某些情境下,忽然失去用普通话顺畅表达自己的能力。那时,我能觉察到自己脸颊发紧,一说话就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似乎变成了一个口笨舌拙的乡下姑娘。经过长久的观察,我发现自己在面对一个或一群在经济和生活中明显比我优越的女人时,会变得口拙。当我口拙时,如果仔细倾听,内在会有一个小声音说:“我不如她(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口拙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在强制我:少说话,免得出丑!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家托马斯·谢夫说:“每当我们有羞耻感时,我们就会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唯一的例外是愤怒…… 羞耻感是最不易承认、最难发泄的情感。”

辨识出自己的“自卑情结”并对此保持觉察,这种专念的态度本身,就会让我们更好地超越自卑。我也是在最近,才把口拙看作是我的“自卑情结”的一种表现,才坦然承认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口拙时我会看到自己内在的耻感,告诉自己不必通过去攻击别人来攻击自己。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口拙的强度与频次都少了很多。

曾奇峰对此有更好的表达,他说“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创造物,所以每个人都不必自卑。这句话等于是说:每个人都不必通过瞧不起他人来瞧不起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经营人生学院婉露老师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方向。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的学习,还参加了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曾获多个奖项。性格开朗容易相处,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热爱心理学。有多年教学经验。从事紧张教育工作也有六年多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擅长上台紧张,演讲紧张,说话紧张等方面。擅长让学员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使学员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婉露老师微信号:xey_88
最近文章
  • 如何突破紧张:克服紧张心理的七个方法
  • 上台演讲紧张要怎么办
  • 开会发言或当众讲话紧张声音颤抖怎么办?
  • 消除公众演讲时候的紧张情绪
  • 上台演讲紧张要怎么办
  • 心理素质差,遇事紧张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