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消除在各场合的紧张情绪?

从此不再开口就紧张:教你如何在任何场合讲话都不怯场..
?你害怕在有人倾听时讲话吗?
 ?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想法是否使你感到厌恶?
 ?你是否极力避免和老板或其他权威人士说话?
 ?在别人面前说话时,你是否感到不安、心跳加快、脸颊飞红或双手颤抖?
 ?你是否觉得:如果在公众场合说话时能做到自如、自信,在事业生活和社交场合就能走得更远?
 ?在社交聚会场合,你是否尽量不讲故事,或者避免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

步骤/方法

  1. 1学会理解听众
    寻找一致性。交流时心口一致的人,要比展现出“乏味”态度和交流风格的人更容易解读。心口不一可能是对方骗人的迹象,也可能揭示了双方在建立互信之前需要掂量的其他问题。要想成为自信的发言者,必须首先培养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辨别这些骗人的迹象。 2.
  2. 说过的话算数吗?
    我们常常通过观察别人是否信守诺言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信。自信的发言者知道:说话不算数的人或显得爱开“空头支票”的人并非双方交流风格的反映,而很可能是遇到了处于控制能力之外的难题。准确感知和辨认交流风格有助于避免我们被对方利用。
    与“历史渠道”挂钩。对方过去表现过哪些行为?你可以通过传记、他们写的文章、上过的学校、担任过的职位以及做过的重要决策来了解对方。过去的举动能很好地预示今后的行动,了解过去的行为使自信的发言者通过相应调整交流风格,来顺应对方的风格。
  3. 放到更大背景下观察
    你有时候会片面地理解别人展示出的某些特点。但是,如果站在更大背景下思考,那么由于你认识到了另一种不同的大环境,就可能改变看法。仅仅因为有人在特定场合脾气急躁,并不足以让你将他们看成粗人。比如,有人在你发言时打瞌睡。你可能怀疑自己有没有吸引听众注意力的能力,但后来却获悉:打瞌睡的人从新西兰直飞23个小时之后刚刚回到办公室,正在倒严重的飞行时差呢。

  4. 检验自己的知觉。
    考虑到人对别人进行不正确的假设太容易,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种技巧,来检验我们的感知与那些可能提供更准确描述的观点是否一致。这要求我们经历一个“快速四步过程”,其中包括从3种感知角度洞察人、分析形势。例如,听众中有人不停地和邻座者说话、打断你的思路、破坏你的发言。此人表现出的异常情况可以为我们所用。可通过“四步感知检验”过程来核实这位听众表现出的特点,如下:
      (a)首先,观察并描述正在发生的事。你现在从“第一感知角度”——即自己的角度来洞察形势。你看到的情况是:听众中有个人在向邻座者说话,从你的角度看,她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
      (b)再从“第二感知角度”来洞察形势。这一角度应该始终是你正在对付的这名听众。你至少要给此人的行为提出两种解释。从她的角度看问题以便摆脱你的视野,这非常重要。解释这种不良行为的一个原因可以是:此人听不清你说话,正在问邻座者你在说什么。另一个原因可以是:她对你说的某些话抱有不同看法,正在向邻座者表明她的异议。观察她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进一步提示你哪种原因更有可能。现在,你对此人的无礼行为已经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c)第三步是从“第三感知角度”分析当前局面。从某个中立的第三方角度观察形势,此时不带有感情色彩。此人的窃窃私语真的转移了其他听众的注意力,还是其他听众根本没有注意到她的行为?如果你停止发言,当众点出此人的行为,会进一步破坏现场气氛,还是有助于全体听众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d)第四步,运用刚刚收集的所有信息,开始采取行动。根据第三步得出的答案,你可以继续发言(因为你断定,点破“有人开小会”的事实对现场气氛只会起反作用),也可以点此人的名,让她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比如,你可以问她:我有没有必要对刚刚提出的某个观点作进一步阐述?然后再问她能否听清你说话。此人现在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提出另一种解释,以澄清错误;从而进一步确认你对当时形势的判断。
      这种“四步过程”的主要好处,在于能使你从3个不同感知角度来洞察形势,即:你自己、破坏对象以及某个中立的第三方。通过从除你之外的两个角度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形势,你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局面,从而能更迅速地化解潜在的冲突。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