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说话紧张怎么,办先看看下面的两段话

  紧张源于渴求

  比目标大更可怕的是:目标一定要实现。犯错成本高,决不能违反。

  取悦别人真那么重要吗?不取悦别人会死吗?

  现实里不会,但是你的潜意识却识别为会死,甚至比死更可怕。

  对于做一件事情,犯错成本越高,人越紧张。

  比如说考试,同样是可能考不好,高考的考不好和模拟考的考不好,带给人的紧张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走过一条宽1米的小路你是不需要紧张的,但如果把这条路抬高一万米形成两侧悬崖呢?你应该会紧张得找不到腿了吧。因为犯错成本高到了一步不慎就死无葬身之地。

  任务的难度没变,紧张度却变了,因为犯错成本高了。再简单的任务,都会变得紧张起来。

  跟不熟悉的人说话,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系数大的任务。跟熟悉的人就不一样了,你知道你说错了话不会有大代价,犯错成本低,所以你就不紧张。

  如果说得不好或做得不好,就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好,就会得罪人,别人会指责嫌弃你觉得你讨厌,会不想理你了,不想跟你做朋友了。

  客观来说,这并不危险,你不够好又怎样,别人不喜欢你又怎样。至于让你感觉那么难受吗?不理就不理呗,批评就批评呗,觉得你糟糕就觉得呗。不就是得罪他嘛,他怎么看,他生不生气,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又不是非要跟他做朋友,非要他说我一个好。别人又不是神,又不能怎么着你。

  显然你不能允许自己这样。因为这对你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体验。

  这个危险,其实是潜意识里的危险,是经验带来的。小时候你就要学习各种讨好,各种主动维系关系,不然爸妈老师们,不会让你好过的。他们肆无忌惮地欺负你,你还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伺候不好他们就各种为你好的名义进行批评教育,嫌弃羞辱,甚至拳打脚踢。或者干脆忙别的去了不想理你,让你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得不去哀求或好好表现。你的经验里就形成了:

  我那么需要你,我只有伺候好你,你才会看我一眼。

  这对你来说,就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长大后觉得别人都跟当年的妈妈一样,我只有表现好自己,只有照顾好别人,别人才会看我一眼。

  紧张的那一刻就是因为太想要拥有跟这个人的关系了,太害怕跟他的关系不好了。

  你从小就没怎么被看见过,没怎么被宠过,没有人觉得你超级棒过,你很想要,一直没有得到。这个需要从小带到了大,现在也还想要,想问很多人要。所以你就想拼命维系所有可能的关系,因为你太需要了,你不惜一切代价。

  建立自我认同

  你也不相信自己。

  其实你表现真实的自己,即使说得不够好,即使看起来性格不够好,你依然也是被接纳的,被允许的,甚至是被支持的,被爱的。

  紧张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把另外一个人当成了对立面的“敌人”:他拥有嫌弃我、指责我、抛弃我的权利,他根据我的表现来打分,我表现不好他就直接让我滚粗,出局。

  这时候你就是有压力的,因为你就像是一个没有天赋的演员一样,出力地表演,等待着评分。对于一个不擅长的考核,就是紧张的。

  然而人际关系并不是对你的考核,而是滋养。另外一个人是支持你的,而非审视你。并且还可能需要你。当你跟一个人说话,其实他已经在被你滋养,你给他带来了新鲜,解除了他一部分孤单。所以他会愿意听你说、支持你。

  想象一下,你到一个陌生群体里说话的时候,这两个想法你感受下:

  我要好好表现,让他们觉得我很好;

  他们都是支持我的,都是接纳我的。

  你的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其实陌生的人,是一个中性的存在。你心里装着自己不值得,你就感受到了他们随时在评判你。你心里装着我值得,就会感觉到他们在支持你。

  对于中性的存在,你赋予什么含义,都是你的经验决定的。

  你小时候那么努力,那么小心,那么害怕,你如牛如马般地讨好着一些人。这些人对你的不满意依旧远超出对你的满意。

  取悦成功,对你来说是件很难的事。

  你那么努力了,还要遭到不满、嫌弃、忽视,何况不努力呢?怎么会值得呢?那只会更糟糕。所以你只能更加努力取悦别人了,才能换来一点支持和爱。

  小时候你就是被这么训练成了我不值得的自我意识,然后带到了现在。但是你知道吗?你本来就很好,自然的状态下,就值得别人喜欢你。

  紧张,就是一种看不起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