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说话紧张是普遍存在现象,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希望对你在克服紧张的路上有帮助。
1774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为情所困,开枪自杀,而当时许多青年男子看了这本小说后纷纷效仿维特,莫名其妙地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行为成了当时的“流行性疾病”,有学者将其称为“维特效应”。被他人影响情绪这种事情事实上是屡见不鲜的。
第一个重要的群体性影响因素是暗示。
比如富士康跳楼事件或者西雅图汽车挡风玻璃事件(所有关于挡风玻璃被损坏的报告中,只有5%属于恶意破坏,而95%则是公众的不正常的过度兴奋造成的假象。皮吉特湾地区的居民们无意之间卷入了这场集体错觉之中,成为了教科书中关于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这些都是在社会人群的集体情绪的影响下造成的暗示。暗示尤其容易发生在个体处于困难情景又缺乏社会支持的时候。比如演讲之前,在你之前的演讲者和在你之后的演讲者都拿着讲稿不停地默念,并且表现出焦躁的紧张的情绪。你能独善其身么?
第二,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 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社会感染理论认为,在情绪感染下,人们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得群众心理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第三,模仿
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是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货相似的现象。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随时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紧张和恐惧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在特定条件下一样会在人群中传染、蔓延,甚至放大。也就是说,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对当众讲话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会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传染、影响到个体,使个体产生或加剧紧张。群体与个体的情绪是紧密关联、交互作用的,这也是导致某些人当众讲话紧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你发觉“自己本来并不是很怕当众讲话,突然之间就紧张得不得了”的时候,你很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渠道感染了“紧张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