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第一步:拜名师。长才学
一个人在社会上摔打奋斗,立志非常重要。无志者,其一生肯定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有志者,肯定会有所作为。有小志者有小作为,有大志者才会有大作为。
李斯,便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
但他知道,徒有大志,没有才干,会在怨天尤人中烦恼终生。所以,他首要的任务便是拜师,求学问。要拜就拜大师,要求就求大学问!大学问,自然就是《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师是谁呢?李斯瞄准了韩非的老师--苟予。苟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大名叫况,战国末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时人都尊而号为"卿"。苟子本是赵国人,在齐国游学了几年,三次做过齐国的祭酒,也就是学会会长。后来赴楚国,受春申君的赏识,委任做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离休"后,便著书立说,一直住在兰陵安度晚年。韩非便是苟子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法家的台柱子,曾深受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欣赏。他写的文章,秦王读了《孤愤》、《五蠢》等篇以后,大赞道:"写得太好了!寡人如有一天能见到他,与之共游,死不憾矣!"日夜盼望见到韩非。韩非留下的著作集《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作。
李斯与韩非于是成了同学。韩非出身于贵族,比李斯出身好一些,而且特别善于著书立说,李斯自叹弗如。不过韩非lZl吃得厉害,不如李斯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由于有韩非这一高才生做学兄,李斯学得更卖力了,暗中要和韩非一比高下,把苟老师所著的《王制》、《富国》、《强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等经邦治国的学说,如饥似渴地钻研吸收,恨不能立刻学以致用。
李斯自觉学得差不多的时候,便想如何找工作了。这时,韩非已毕业回到了韩国,李斯有点瞧不起他,一想:在韩国这么个小小弹丸之地会有多大出息?李斯放眼全中国,暗暗在心中权衡比较各诸侯国的形势:楚国虽大,但楚王嫉贤妒能,害得屈原忠而被谤、到处流浪,不值得我李斯侍奉;其他六国都弱小,我去了反而是龙陷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原受犬欺,成不了大气候,就好像厕所中的老鼠一样可怜巴巴。我得学官仓中的老鼠,否则,我这把牛刀就只能做杀鸡之用了!思来想去,权衡再三,还是把终身托付给西边的秦国有指望些。qfxierye期待成功的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