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如何克服自卑不自信(五)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自贬,亦即廉价出卖自己。

一位北京某大学中文系的女研究生,她是江西人,考取研究生前,当过中学语文老师。她本人长相也不错,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她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大哥出国留学,后来在美国定居;二哥是当地一位处级干部,事业蒸蒸日上。由此看来,她应该是位充满自信的人才对。然而恰恰相反,她相当自卑不自信。因为自卑不自信2855274071,变得非常敏感、多疑,自轻自贱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比如,取得硕士学位后,曾经工作过的她居然没找到工作。问她原因,她居然说:"我不配找任何工作。"原来,抱着如此想法的她,压根儿就没去找工作!

在北京蹉跎了两年,她一门心思学英语,考托福,想去美国留学,可连考两次,都没过关。退而求其次,再考母校中文系的博士,英语又差几分,没上线好在有美国的大哥支持,给学校交了两万元人民币,得以自费读博士。她总是想尽量长地留时间守在学校,害怕打人社会。在求知路上,她充满自信,因为知识不会看不起她;在求职路上,她充满恐惧,总认为谁都会看不起自己。

在考上硕士研究生前,她就离了婚。读硕士研究生时,数学系的一位教师追求她,两人开始恋爱,并同居了。后来这位教师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不久,她主动结束了两人的恋爱关系,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不配做个好妻子。带着这个想法,她后来一直没再走人婚姻。她甚至不止一次地对好朋友说:"我只想活到50岁。50岁后,我就自杀。"

万事万物都有原因,她自卑的原因乃是父母对她的歧视。她幼小的时候,家庭困难,是由叔父抚养的,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由于父母重男轻女,对她感情淡漠。比如一桌吃饭,她就不敢夹好吃的菜,因为母亲会向她翻白眼,父亲会训斥她。可母亲却总是劝两位哥哥吃饱吃好。她考上大学后,就再没回家见过父母。在北京读博士时,已70多岁的母亲去美国探望儿子,路过北京时,想见她一面,被她婉拒了。可以想像,一个从小就没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心灵上该有多大的伤害。她恨自己的父母,有这种心理的人,又会相信社会上其他人的爱吗?

她作为博士,其实应该能分析出自卑不自信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便能走出那个封闭、自卑的小我。可惜,她一直没能走出童年的阴影。

试想,一位那么聪慧的博士,居然都深藏自卑不自信,不敢面对社会,那么,社会上其他的人,似乎更没资格自信了。

其实,这种自轻自贱的心态,生活中很常见,以很多方式显示出来。

比如,年轻时,见到令自己心仪的异性,总会想:"我配得上她吗?人家会看上我?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再比如,在报纸广告上看到理想的招聘单位,总会问自己:"那么好的单位,该有多少人竞争,会要我吗?"还没试呢,就先打退堂鼓了。

然而,面对任何事,我们都可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从而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选择积极的心态和做法呢?

使积极的心态成为我们思维的习惯,我们一生将受益匪浅。

世界著名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希尔,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研究了当时美国最成功的500多位伟人、名人,如美国总统、大发明家爱迪生、汽车制造创始人福特、电话发明人贝尔、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等,发现了l7条成功准则。而这l7条中的头一条,就是积极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还把"积极的心态"称之为成功者的"黄金定律",因为另外16条成功准则若没有"积极的心态"贯穿始终,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在别人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爱德华·艾格莱斯顿你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你的能力。你以为你能做多少,你就能做多少;你若真正地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多,你就能创造性地思考出各种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